【全国】超长期特别国债,水利领域应该怎么看、怎么用?

政策解读 / 2024-06-14 16:34:02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起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今年先发行一万亿元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水利建设任务依然十分繁重,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在这样的背景下,水利领域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如何对待超长期特别国债呢?以下谈谈个人看法。

1  现实


3月1日,在国新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袁达表示水利领域全口径安排国债资金额度,超过了本次增发国债总规模的一半

   这里的增发国债,指的是2023年10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推出的万亿增发国债,重点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今年推出超长期特别国债以来,部分地区水利部门也开展了申报,如3月26日桂林市水利局就召开了全市2024年超长特别国债水土保持项目谋划储备及申报工作对接视频会;5月15日,湖北省襄阳市水利和湖泊局就召开了第二轮国债水利项目申报部署视频会,要求充分借鉴上一轮水利国债项目申报经验,紧盯政策窗口期,全力做好本轮国债项目申报工作。

   水利部5月24日开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调度会商,专门强调增发国债水利项目已进入全面实施高峰期,要坚决扛起政治责任,确保按期完成目标任务。

   按照要求,万亿增发国债项目要在今年6月底前全部开工建设,对于水利行业来说,可谓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全力以赴抓紧推进。

2 如何理解超长期特别国债对水利的支持


按照国家部署,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众所周知,建设国家水网,是党中央、国务院明确的重大战略,《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开篇就明确:

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建设现代化高质量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来源:中共中央 国务院《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


因此,国家水网建设显然属于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的“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之列,是重点支持领域

而补齐防灾减灾短板,提升防洪抗旱能力,不断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显然也属于“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的范畴。

结论: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门用于支持“两重”建设,而“两重”中无论哪一“重”都应包含水利建设的内容,因此可以判断水利应该是未来几年超长期特别国债的重点支持领域。

3 水利领域如何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

既然水利领域是超长期特别国债的重点支持方向,那应如何利用好?

    首先,要深入理解、高度重视超长期特别国债对于未来一段时期推进水利建设的重要意义。

    从2024年中央预算安排来看,水利中央基建投资规模为783.43亿元,与去年持平,但水利发展资金规模仅有410.29亿元,仅为去年规模的66.4%。

    根据财政部对2024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预算的说明,水利发展资金之所以降幅如此巨大,主要原因就在于有了万亿增发国债的支持。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基于财政预算一般情况下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如果未来水利发展资金无法恢复到原本600亿元以上的水平,意味着水利建设资金或将存在一定缺口

    而且,从部分省份今年的水利投资安排来看,对万亿增发国债的依赖极强如某东部省份2024年计划完成水利投资700亿元,其中增发国债资金157亿元,占比达到了22%,某西部省份计划完成水利投资800亿元,其中增发国债资金254亿元,占比超过了31%,另一西部省份计划完成330亿元投资,其中增发国债资金182亿元,占比甚至超过了55%。

    基于上述背景,试想一下,如果不做好国债资金的争取,在地方政府财力困境之下,明年及更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的大规模水利建设投资将如何持续?资金从何而来?

    因此,必须继续用好中央的支持政策,也就是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

    其次,要扎实做好项目储备,提前谋划对超长期特别国债的申报利用。

   与2022年国家推出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去年推出的万亿增发国债相似,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核心要点就是做好项目储备,做实前期工作

   如2022年国务院部署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就曾明确要求:成熟项目越多的地方得到的支持越大。

   2022年国务院部署盘活5000亿地方专项债结存限额时,同样要求中央统筹的30%部分要向成熟项目多的地区倾斜。

   因此,想要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还是要储备更多的“成熟项目”。

   水利部5月24日开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调度会商时,除了要求做好增发国债水利项目的实施工作,还明确要求统筹谋划水利高质量发展,加强前期工作,做好水利项目库建设。

   总体上来看,建议各地水利部门清晰认识超长期特别国债的重要意义,尽早、尽快开展超长期特别国债水利储备项目的谋划部署工作,扎实推进项目前期工作,为切实利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做好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