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规范天津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根据《市科技局关于2022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的相关要求,我区共有9个项目提名2022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奖,现予公示。时间为2022年8月29日至2022年9月4日。如有异议,请于2022年9月4日17:00前,将署名意见反馈到区科技局。
联系人:孙永年 戈静 联系电话:63008277
通信地址:天津市河西区绍兴道4号 803室
河西区科学技术局
2022年8月29日
河西区2022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名单 |
|||||
序号 |
项目名称 |
提名奖项和等级 |
主要完成单位 |
主要完成人 |
项目简介 |
1 |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与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及应用 |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天津市水利工程有限公司、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 |
孙永利、郑兴灿、黄鹏、杜辉、张维、王金丽、刘静、常素云、高晨晨、李洪飞、申世峰、秦海春 |
该项目由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天津市水利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完成,针对经济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所引发的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世界难题,创建统筹多维度多要素的城市水体评估监管指标体系、综合整治集成技术和行业管理平台,在理论、方法、技术、系统、标准、应用全链条取得系列创新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4件,编制国家标准1部、行业指南1部,团体标准2部;主参编专著3部,代表性论文5篇,其中SCI论文1篇,技术成果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重点流域100余项工程推广应用,对全面推动我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与水环境综合整治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申报内容详实,真实有效。 |
2 |
大跨度预应力钢结构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与抗倒塌关键技术及应用 |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天津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民航大学、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天津城建大学 |
乐慈、黄信、袁海峰、陈华周、朱奕锋、齐麟、胡雪瀛、吕杨 |
项目组自2008年以来,历经十几年的科技攻关和工程实践,围绕“大跨度预应力钢结构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与抗倒塌关键技术及应用”技术难题,系统的建立了大跨度预应力钢结构动力稳定性分析方法、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及抗倒塌分析关键技术。项目成果成功应用于天津地标性建筑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一、二期工程以及天津杨柳青热电厂煤棚、天津渤龙湖体育健身中心、天津东丽体育中心等大跨度建筑,显著提高了大跨度预应力建筑结构的抗震安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1147亿元,发表学术论文30篇,其中SCI、EI检索13篇,授权国家专利12项,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工程设计奖励7项,项目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
3 |
城市供热系统节能装置应用及推广 |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
天津市城安热电有限公司、河北工业大学 |
李春庆、杨亚龙、范文强、杨红健 |
该项目由天津市城安热电有限公司和河北工业大学产学研联合完成,针对现有供热管网散热损失多,维护、保养费用高、供热输送热效率低等难题,采用节能保温的先进高端技术,研发出由耐酸碱腐蚀、耐油耐水、防火的无机非金属复合胶凝材料制成的快开式板式换热器专用保温装置,可拆卸入户阀门组保温罩装置,提升集中供热综合节能的效果,具有能耗低、投资省、拆装方便、运行维护费用低等优势,研究成果获得相关授权专利3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发表4篇期刊论文,对节能减排、无机非金属复合胶凝材料制造的节能保温装置的产业化、规模化具有重要的推广作用。申报内容翔实,真实有效。 |
4 |
桥梁结构安全无损检测新技术及应用研究 |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
天津市交通科学研究院 |
李永强、刘力博、闫燕红、王星、赵国普 |
该项目由天津市交通科学研究院完成,基于当前我国桥梁结构材质损伤、缺陷和受力状态相关检测技术的巨大需求,创新性的提出了8项桥梁无损检测新技术,弥补了桥梁受力状态评估、内部损伤可视化检测及运营期隐蔽部位检测三个方面现有技术的不足。研发了桥梁水下病害自动扫查成像设备、云台上置无人机等5项装备,形成了一套桥梁损伤无损检测新技术及装备体系。成果编制CECS标准1部,地方标准5部;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表论文8篇。成果紧扣交通运输科技“十三五”及“十四五”发展规划重点方向,通过对无损检测新技术在桥梁方面的应用研究,为桥梁检测提供了新技术手段,为桥梁定量评价提供了有力数据支撑。申报内容详实,真实有效。 |
5 |
滨海地区混凝土性能低碳调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天津住宅集团建设工程总承包有限公司;南京瑞迪高新技术有限公司;广东三和管桩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城建大学 |
胡井远、左俊卿、李胜英、杜志芹、石晔、李龙、唐修生 |
该项目由天津住宅集团建设工程总承包有限公司、天津城建大学等单位产学研联合完成,基于低碳高性能混凝土理念,创造性研发了低碳胶材混凝土高性能化关键技术、低能耗高耐久混凝土管桩制备关键技术以及长寿命混凝土防护关键技术研究,形成滨海地区湿凝土性能低碳调控关键技术及应用创新体系。研究成果获得授权发明专利7项:发表论文8篇;编制国家标准1部、地方标准1部;获得省部级工法1项。对降低混凝土材料及管桩生产碳排放,提高混凝土工作性、抗裂耐久性及其在滨海强腐蚀环境中的服役寿命,践行国家发展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申报内容详实,真实有效。 |
6 |
海底隧道沉管浮运安装数智化技术研究与应用 |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
潘伟、李一勇、宿发强、徐宾宾、张乃受、岳远征、宁进进、寇晓强 |
该项目以世界首创浮运安装一体船为载体,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手段,开发了沉管浮运安装一体船人工智能驾驶系统,首次实现了复杂海况条件下超大型沉管长距离自动循迹航行、智能悬停和精准定位;开创性地研制了超低频船-管姿态动测仪,采用LSTM算法,实现了船管状态的自感知、自决策、自反馈,突破性地使浮运安装过程由定性分析转变为定量分析;首次利用测量机器人对整个管节动静态标定,运用实时数据传输、数字建模等信息化技术,结合大数据和核心算法实现了沉管浮运安装风险智能管控和毫米级安装。研究成果获得授权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发表论文7篇;经第三方鉴定成果总体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申报内容详实,真实有效。 |
7 |
流域污染运移扩散与生态协同调控技术研究 |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大学、秦皇岛市洋河水库运行中心 |
傅长锋、陈平、李大鸣、史庆生、季保群、戚蓝、及晓光、任春磊 |
该项目以洋河水库流域水污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入库水质目标为导向,通过“流域污染负荷解构—多维动态模拟—生态协同调控—效果评价”技术路线,建立水源地污染源识别及时空分布特征、污染物运移扩散预测模拟,提出逐级削减并控制污染物运移的生态协同调控措施,实现入库水质稳定达标。在天津市西青区重点河道提质增容综合治理等多个项目中起到了技术支撑作用。研究成果获得专著1部,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地方标准3项,2项技术被列为水利部重点推广目录,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0篇,具有较强的推广应用价值。申报内容详实,真实有效。 |
8 |
典型疏浚土耙齿切削机理研究与应用 |
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中交(天津)生态环保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天津)疏浚工程有限公司 |
李章超、杨正军、王力威、郭志勇、孙守胜、张更生、苏召斌、林森 |
项目针对硬质黏土、密实粉土耙吸疏浚过程中的切削机理,采取理论分析、室内实验、数值模拟及现场验证等方法,开展了单耙齿水下高速切削、多耙齿水下高速切削、高压冲水破土、耙齿入土压力等实验研究,建立了切削阻力计算模型和数值仿真模型,形成典型疏浚土耙齿切削实验、力学模型和数值仿真系列研究方法,并应用于挖泥机具设计及疏浚施工工艺优化中。成果获实用新型3项,经水运协会评价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应用于唐山港京唐港区25万吨级航道工程和盘锦港荣兴港区10万吨级航道工程项目,为我国港口航道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企业创造利润2265万元,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申报内容详实,真实有效。 |
9 |
基于土工管袋研制的环保疏浚脱水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
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中交(天津)生态环保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天津工业大学、中交天航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江苏常编集成科技有限公司、浩阳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
胡保安,李兰,李龙,朱文泉,黄佳音,王琦,宗小聪,李洪振 |
本成果针对传统土工管袋脱水工艺存在脱水工期较长;疏浚尾水黏度高,底泥调理剂使用不合理;疏浚尾水处置压力大等问题,形成了一套新型环保土工管袋脱水技术,实现了产业化应用,研发了土工管袋脱水工艺中所需的多孔生物聚合剂、联合加药进溶系统、土工管袋、尾水处理设备等多种产品,主要内容包括:发明了一种河湖生态清淤底泥脱水用多孔生物聚合剂,具有泥水分离效率高,挂膜快水质优,无残留易降解的特点;研制了专用联合加药进溶系统,该设备具有药剂溶解充分、节能环保、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可实现药剂的连续、稳定和精准投加;开发了土工管袋织物结构和缝制拼接技术,基于土工管袋的过滤机理研究,优化了土工管袋的织物结构,研发了土工管袋缝制拼接及其制备技术;研发了一套用于疏浚尾水的处理系统,其具有节能环保、高效稳定、尾水处理效果佳、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本项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发表论文5篇。近三年累计销售额77598万元,新增利润7928万元,新增税收872万元,取得了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申报内容详实,真实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