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唐山市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年)》
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唐山提出的“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重要指示,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我市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工作部署,提升我市装备制造竞争力,做强主导产品,做长产业链条,做大产业规模,市工信局研究起草了《唐山市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年)》,现公开征求意见,请于7月29日前,将修改意见反馈市工信局。
联系方式:0315-5906557 邮箱:mtsfxtsztxp@163.com
附件:唐山市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年)
唐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2年7月22日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唐山提出的“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重要指示,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我市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工作部署,提升我市装备制造竞争力,做强主导产品,做长产业链条,做大产业规模,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两新一重”建设等重大机遇,全面落实《河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坚持智能转型、创新驱动、龙头引领、集约发展,以保持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稳定为核心,完善创新平台,提升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推动轨道交通装备、机器人、印刷机械等优势领域提升竞争力,激发重型成套装备、金属制品、汽车及零部件等传统装备制造业新活力,将唐山打造成为特色鲜明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
到2025年,全市装备制造产业规模大幅提升,开发一批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重点产品,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特色产品优势突出、专业化协作分工合理、配套完善的装备制造产业体系。
——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到2025年底,装备制造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00亿元以上,占GDP比重达到8%以上;力争金属制品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达到200亿元以上。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到202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15.7%以上
——骨干企业加快成长。到2025年,产值超100亿元的企业1家,超20亿的20家以上,着力打造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单项冠军。
(一)实施集聚发展工程
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强集群。以中车唐车为龙头,重点发展城际动车组、高速磁悬浮车等高端车型,开发与未来智慧城市相适应的智能轨道交通产品,延伸发展全生命周期增值服务链条。机器人产业上规模。支持松下、开元、中信重工开诚智能等企业提升研发能力,扩大焊接机器人、消防抢险机器人等核心产品优势;积极对接西门子、三洋电机、住友重工、爱普生等企业,引进一批关键零部件配套项目,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印刷机械产业向高端。加快建设云服务平台,支持新联、万杰、兴业等企业紧盯数字化、绿色化、柔性化发展趋势,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扩大再生产,提高印机产品智能化水平,做强模切烫金、装订、制版三大类优势产品,打造特色产业集群。2022年力争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达到150亿元,本地企业配套率达到16%以上,高新区机器人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达到50亿元,印刷包装机械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达到53亿元。
做强重型成套装备。发挥港口大进大出优势,坚持陆海联动,支持金隅冀东、华电曹妃甸重工、中材重机等企业创新发展,推动矿山、冶金、水泥、石化装备大型化、智能化、成套化。围绕近海、深海、远海梯次布局,加快引进港口起重装卸、钻井平台、海上风电、浮式储卸油装置等项目,让海工装备成为海洋经济的骨干支撑。做优金属制品业。发挥万亿级钢铁产业优势,延伸产业链条,发展装配式住宅、钢木家具、齿轮轴承等特色产品,力争2025年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做大汽车制造业。凭借专用车基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等优势和机遇,推动专用车特色化、商用车电动化、零部件高值化,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北汽福田、燕钢氢能产业园和自由汽车等项目建设。
(二)实施创新驱动工程
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的装备制造产业创新体系。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京津冀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整合相关的科研院所等搭建一批装备制造产业创新联盟,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示范。进一步整合全市优质资源,建强市级“企业诊所”,争创省级“工业诊所”,加强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服务。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制,健全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紧盯京津冀区域内的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等相关高校和院所的最新科技成果,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实施精准对接和落地转化。每年遴选一批优质项目,积极争取成为河北省、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到2025年,在装备制造领域再建2家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增20家省级以上研发平台。
(三)实施智能制造工程
在轨道交通装备、汽车及零部件、机器人等领域,围绕关键工序智能化改造、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优化、供应链协同等关键环节,加快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器、工控系统等关键技术装备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集成应用,积极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谋划一批“智改数转”项目。以松下和开元等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快提升以顶层设计为核心的产业集成服务能力,以制造业大数据为基础,以先进技术到工艺、生产、销售、运营的各节点为要素,为重点行业提供智能制造集成服务。推动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企业的紧密合作与协同创新,重点培育一批具备整体设计能力、解决方案提供能力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智能制造集成商。加大培育力度,引导鼓励我市优质企业争创“灯塔工厂”。到2025年,智能制造标杆企业达到4-6家。
(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
加快推广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理念,引导装备制造企业应用易拆解、易分类的绿色设计技术,开发绿色产品。结合行业特点,分类建设绿色工厂,实现厂房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依托相关龙头企业,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打造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到2025年,主要产品单耗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五)实施优势企业培育工程
优选20家龙头骨干企业,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承担重大科技专项、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人才技术集聚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全面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和集群带动能力。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并购重组、壮大实力,打造装备制造“航空母舰”,使其在转型升级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选择5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作为培育重点,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在更多细分产品领域形成一批有较强市场、技术竞争能力的中小企业群体,营造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到2025年,培育20家以上产值超20亿元企业,打造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单项冠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六)实施质量品牌建设工程
组织实施唐山装备制造产业质量品牌提升行动,针对重点领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组织攻克一批长期困扰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质量技术。推广先进适用的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引导企业提升质量在线检测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优化生产工艺流程,推动一批重点产品的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环境适应性、使用寿命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加大品牌培育和推广力度,进一步提升中车唐山公司、中信重工开诚智能、唐山松下等优势品牌影响力。到2025年,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件以上,新增省政府质量奖2家。
(七)实施服务转型工程
引导和支持轨道交通装备、汽车、机器人、重型成套装备、印刷机械等装备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从主要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大力推进企业在工程承包、维修改造、备品备件供应、设备租赁、再制造等方面开展增值服务。鼓励企业增加服务环节的投入,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等。鼓励互联网企业与装备制造产业企业无缝对接,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在线定制、线上到线下等创新模式,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服务业,检验检测认证、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对装备制造产业的支撑能力。
(八)实施人才培育工程
落实“凤凰英才计划”,依托沿海经济隆起带高级人才洽谈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唐山行等活动,促进高层次人才交流。发挥驻中关村引才引智工作站作用,开展假日博士柔性引智活动,转化京津人才优势,结合唐山装备制造领域重点企业需求情况,在人才引进、培训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支持高等学校、专业院校加强装备制造类专业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校企协同育人。实施股权激励及分红激励试点,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和经营管理者,实施高薪、期权期股、技术入股等奖励。
四、支持政策
(一)支持重大项目建设
1.支持技术引进。对企业从国务院及各部委直属的科研院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引进技术,按合同当年实际支付技术交易费用的50%进行奖补,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2.支持智能化提升。对新认定的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制造标杆企业,一次性给予20万元奖励。对新列入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的项目或企业,一次性给予30万元奖励。
3.支持技术改造。对促进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转型升级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总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技术改造项目(含京津转移工业项目),采用“先投后补”方式,按照实际完成设备投资额(含相关无形固定资产投资)的5%给予奖补,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二)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实力
4.鼓励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对首次获得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的企业,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奖励。对首次获得省政府质量奖、省质量效益型企业、市政府质量奖的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20万元奖励。对首次获得省政府质量奖、市政府质量奖个人奖的个人,分别奖励3万元、2万元。
5.鼓励企业创建品牌。对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商标金奖的企业给予50万元奖励。对首次获得河北知名品牌、河北省中小企业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10万元奖励。对新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每件奖励2万元。
6.鼓励企业参与标准化活动。对主持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的企业,分别奖励30万元、20万元、10万元。对获得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的单位奖励10万元。对在唐山设立国际、全国、全省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承担秘书处工作的单位,分别奖励20万元、15万元、10万元。
7.鼓励争创行业领军企业。对新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单项冠军产品的,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奖励,对新获评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单项冠军产品的,分别给予30万元、10万元奖励。
(三)支持科技创新
8.鼓励建设创新平台。支持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对新认定的国家、省、市级创新平台,分别给予最高1000万元、100万元、10万元奖励补助经费。对新认定(备案)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工业企业研发机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三品”示范企业,分别给予100万元、20万元、10万元资金补助。
9.鼓励实施装备制造产业企业重大科技项目。对省级以上(含省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按照销售价格的10%予以奖励,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四)支持人才引进培育
10.补助高端人才引进。对从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0强企业全职引进的职业经理人,并与企业签订3年以上具有法律效力的聘用(劳动)合同,按年薪10%给予一次性奖补,最高不超过30万元。
11.鼓励引进研发机构。对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世界500强企业等在唐山设立或共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符合唐山产业发展方向的研发总部或研发机构,引入核心技术并配置核心研发团队的,给予最高5000万元支持。
(一)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探索“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新模式,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推进“多证合一”、简易注销登记、企业登记电子化等举措,多方位提升政府服务效率和质量。开辟建设项目“绿色通道”,实施“统一受理、统一审核、统一审批、统一送达,一窗对外”的审批模式。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锁定日韩等重点国家,以及京津、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持续开展全方位的小团组精准对接。同时,不断创新优化招商方式,务实开展委托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以及行业领军企业和隐形冠军,加大招商对接力度和对接频次,开展靶向对接,力促项目签约。
(三)健全金融服务体系
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大中型企业赴沪、深、北证券交易所和境外主要资本市场上市融资,鼓励中小微企业赴全国中小企业股转系统及河北股权交易所挂牌融资。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推进创新型、成长型制造企业引入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股权融资,开展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供应链融资等多元化融资服务。建立政府与金融机构沟通协调机制,搭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在重点企业开展产融结合试点。支持保险机构发展适合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保险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