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变能源具有资源丰富和近无污染的优点,成为人类社会未 来的理想能源,是最有希望彻底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之一, 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关系长 远发展的基础前沿领域。
本专项总体目标是: 在“十四五”期间,以未来建堆所涉及 的国际前沿科学和技术目标为努力方向,加强国内与“国际热核 聚变实验堆”( ITER )计划相关的聚变能源技术研究和创新,发 展聚变能源开发和应用的关键技术,以参加 ITER 计划为契机, 全面消化吸收关键技术; 加快国内聚变发展,开展高水平的科学 研究; 以我为主开展中国聚变工程试验堆(CFETR )的详细工程 设计,依托我国的“东方超环”(EAST )、“中国环流器 2 号改进 型”( HL-2M )托卡马克装置开展与 CFETR 物理相关的验证性实 验,为 CFETR 的建设奠定科学基础。加大聚变技术在国民经济 中的应用,大力提升我国聚变能发展研究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 并形成一支稳定的高水平聚变研发队伍。
2021 年度指南以聚变堆未来科学研究为目标,加快国内聚变 发展,重点支持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实验研究、CFETR 关键技术 预研及聚变堆部件研发等工作,继续推动我国磁约束核聚变能的
基础与应用研究,拟支持 17 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概算 3.7 亿 元。同时,拟支持 16 个青年科学家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概算 3200 万元,每个项目 200 万元。
指南方向 1– 17 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 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同一指南方向下,原则上只支持 1 项, 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可同时支持 2 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 持。项目实施周期一般为 5 年。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 4 个,每 个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 6 家。项目设 1 名负责人,每个课题 设 1 名负责人。
指南方向 18–21 是青年科学家项目,支持青年科研人员承担 国家科研任务。项目实施周期一般为 5 年。青年科学家项目不再 下设课题,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 3 家。项目设 1 名项目负责 人,对于青年科学家项目负责人年龄要求,男性应为 1986 年 1 月 1 日以后出生,女性应为 1983 年 1 月 1 日以后出生,原则上 团队其他参与人员年龄要求同上。
1. 托卡马克千秒量级实验研究
研究内容: 面向未来磁约束聚变堆长时间运行面临的挑战, 发展托卡马克超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放电和装置安全运行技 术,研究远超壁平衡时间尺度的关键物理过程,在此基础上探索 提升和长时间维持等离子体高参数运行的途径,促进成果在 ITER 未来运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考核指标: 实现稳定、可控的等离子体高参数放电,并同时 满足: ( 1 )等离子体运行时间>1000 秒; (2 )中心电子温度一 亿度; (3 )线平均密度>1.5×1019/m3。
2. 提升聚变等离子体平均压强的实验研究
研究内容: 依托国内磁约束核聚变研究装置,获得高性能等 离子体,着力拓展聚变三乘积空间,提升我国磁约束聚变等离子 体的综合品质。在等离子体强电流、大拉长比、高加热功率条件 下,开展多种加热/驱动手段功率耦合机制及粒子和能量约束改善 机制研究,探寻提高等离子体聚变三乘积的有效方案; 为未来聚 变堆高参数运行及稳定控制提供物理基础和技术积累。
考核指标: 在磁约束聚变装置上获得高性能等离子体,并同 时满足:( 1 )等离子体储能大于 0.5MJ;(2 )聚变三乘积达到目 前国内磁约束聚变装置已实现数值的 3 倍以上、维持时间不小于 能量约束时间。
3. ITER 国际托卡马克物理活动-偏滤器/刮削层实验研究
研究内容: 参考 ITER 研究计划和第一阶段运行的需求,针 对类 ITER 物理条件下边界/刮削层和偏滤器热流/粒子流稳态控 制面临的主要挑战,在 ITER 国际托卡马克物理活动(ITPA )框 架下,聚集国内力量从技术、实验、理论、模拟多方面力量,开 展偏滤器/刮削层(Div/SOL )专题边界输运、粒子输运等方面的 国际联合研究,显著提升我国在 ITPA(Div/SOL )专题科学研究 中的参与度和贡献。
考核指标: 在 ITPA Div/SOL 专题组新增 1 到 2 项由我国科 研人员/装置主导的 ITPA 联合实验研究,所有联合实验研究的总 体参与度达到 50%,ITPA 专题报告每年不少于两次。
4. ITER 托卡马克物理活动-磁流体不稳定性/破裂实验研究
研究内容: 针对未来 ITER 实验与稳态安全运行的需求,在 国际托卡马克物理活动(ITPA )的框架下,汇聚国内力量与资源 从技术、实验、理论、模拟多方面参与和主导磁流体不稳定性/ 破裂(MHD/Disruption )专题组的国际联合研究任务。在磁流体 不稳定性控制特别是破裂预测、缓解和抑制这一 ITPA 重点研究 领域开展研究,显著提升我国在 ITPA(MHD/Disruption )专题的 参与度和贡献。
考核指标: 在 ITPA MHD/Disruption 专题组新增加 1~2 项由 我国研究人员/装置主导的联合实验,所有联合实验的总体参与度 达到 50%,ITPA 专题报告每年不低于 2 次。
5. ITER 相关高极向比压等离子体物理问题的研究
研究内容: 充分利用国内外磁约束聚变领域的研究能力和资
源,瞄准未来磁约束聚变堆高约束稳态运行目标所面临的一系列 重大挑战,以高极向比压运行模式及其相关等离子体约束与稳定 性、边界物理兼容方面的科学技术前沿问题为重点,通过实验、 理论、模拟的国际合作研究,探索其与 ITER 和未来磁约束聚变堆 条件/环境相兼容的物理基础和实验方法。
考核指标: 在高极向比压等离子体研究方面,利用国际资源
开展的合作研究实验任务不低于 10 个,以我国资源为主开展的 合作研究实验任务不低于 10 个。
6. ITER 相关的聚变堆边缘区域物理问题研究
研究内容: 依托国内外先进托卡马克装置,通过广泛的国际 合作开展等离子体边缘区域物理行为的联合实验与理论模拟研 究。主要考察高约束、高比压(βN>2.5 )条件下,等离子体边缘 区域湍流发生机理、演化特性和控制技术及边缘三维扰动场物理 效应刮削层与边缘区等离子体耦合等关键物理问题的研究,为 ITER 边界等离子体研究提供物理支持。通过国际合作,进一步提 升我国在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边缘物理方面的研究水平,培养国 际化人才,为深度参与 ITER 实验及聚变堆设计提供技术支撑和 人才储备。
考核指标: 在聚变堆边缘区域物理研究方面,我国科研人员 参与国外聚变装置实验任务不低于 10 项,国外科研人员实质参 加国内实验任务不低于 10 项。
7. 非托卡马克等离子体性能改善的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 针对传统托卡马克以外的磁约束聚变途径(如仿 星器、球形环等),开展旨在提升等离子体约束性能、增强等离子 体宏观和微观稳定性的新方法和新技术探索研究。发展三维成形 技术提升宏观磁流体稳定性、优化仿星器中约束/输运; 提出实现 更好的快粒子约束的新策略; 发展波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新方 法,实现波对等离子体启动和有效维持; 研究热壁或全金属壁条
件下等离子体与壁相互作用; 研究环径比等参数对约束和输运的 影响等。
考核指标:( 1 )给出仿星器位形三维成形技术的优化方案, 评估优化方案对等离子体湍流输运和新经典输运及宏观磁流体稳 定性的影响;(2 )在理解和控制快粒子重分布方面有新的进展; (3 )实现波对等离子体有效启动和维持;(4 )定性评估热壁对等 离子体与壁相互作用的影响。
8. 高分辨热相干散射、 安全因子、 中子探测诊断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 依托 HL-2M、EAST 等国内磁约束聚变装置开展 聚变堆关键等离子体参数诊断技术研究。 自主发展热相干散射测 量技术,提供高时空分辨的等离子体离子及α粒子的温度、密度 参数; 发展基于激光和微波的技术,对等离子体位移和中心安全 因子进行快速实时监测; 自主研发高时空分辨的中子探测阵列, 实时监测中子时空变化,提供离子动理学信息。
考核指标:( 1 )研制热相干散射诊断系统: 等离子体离子密 度测量范围>1019 m-3,主离子温度测量误差为±15%,时间分辨率 为 5 微秒,空间分辨率为 2 厘米,重复频率为 20Hz;(2 )研发基 于激光或微波技术对等离子体位移和密度及中心安全因子快速监 测系统: 等离子体密度测量范围为 1018~1021 m-3,中心安全因子 快速监测误差为±10%,等离子体位移测量误差为±2 厘米,时间 分辨率为 1 微秒,空间分辨率为 2 厘米;(3 )研发高时空分辨中 子探测阵列: 中子能量分辨率为 5%@2.45 MeV,时间分辨率小
于 50 毫秒,主离子温度测量精度优于 20%。
9. 聚变堆等离子体加料、离子加热模块研发
研究内容: 面向聚变堆高能量增益运行,开展稳态运行下等 离子体关键物理过程及其对等离子体整体性能影响的数值模拟研 究。针对不同能量增益因子(Q 在 5 到 30 之间) 的聚变堆氘氚运 行过程,建立高能量增益条件下加料及离子加热等关键物理过程 的模型,自主研发聚变堆高能量增益氘氚运行的加料与离子加热 模块,为未来聚变堆自主集成模拟平台建设提供支撑。
考核指标:( 1 )开发出具有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和先进物 理模型、可用于集成模拟聚变堆氘氚运行的加热及离子加热模块, 并与 TFTR/JET 氘氚实验数据进行比对、验证;(2 )根据目前 CFETR 装置尺寸,给出 CFETR 高能量增益(Q>20 )、高聚变功 率(2GW )运行的模拟结果。
10. 提升聚变堆等离子体密度参数的关键问题研究
研究内容: 以揭示环形磁约束等离子体密度极限的关键物理 机制、实现未来聚变堆高密度运行为目标,研究限制托卡马克等 离子体密度提升的关键因素和主要物理机制,探索聚变堆等离子 体高参数运行条件下进一步提高等离子体密度的新理论、新技术、 新方法。
考核指标:( 1 )揭示国内外托卡马克实验的一些放电过程中 等离子体密度超过 Greenwald 极限的原因及参数依赖关系,解释 其主要物理机制;(2 )提出放电过程中密度可超过 Greenwald 极
限的创新性理论模型,并进行实验验证;(3 )在国内托卡马克装 置上实现密度超过 Greenwald 极限的等离子体放电。
11. CFETR 结构材料中聚变中子辐照致氢氦协同效应的等效 模拟方法
研究内容: 针对聚变中子辐照时结构材料中的氢氦协同损伤 效应,通过大尺度计算模拟方法与物理模型,建立不同剂量率与 氢氦产生率条件下结构材料中辐照肿胀的理论模型及定量等效关 系,并利用多离子束辐照实验验证等效关系的可靠性; 利用多离 子束辐照,建立模拟结构材料中离位缺陷与氢/氦协同损伤作用的 等效实验方法,并利用现有低剂量聚变中子、裂变中子及散裂中 子辐照的材料肿胀数据予以验证; 根据 CFETR 设计参数中 10 ~ 50 dpa 的聚变中子辐照剂量,利用建立的多离子束等效实验模拟 方法,获得若干 CFETR 候选国产包层结构材料的等效聚变中子 辐照的肿胀数据,并对其应用条件进行评估。
考核指标:( 1 )利用多离子束同时辐照实验,验证所建立的 辐照离位缺陷与氢氦协同效应致肿胀、屈服强度等力学性能的理 论模型与等效关系,误差在30%以内;(2 )利用现有低剂量聚变 中子、裂变中子(Fe基合金中含Ni等嬗变元素) 和散裂中子辐照 的实验数据,验证所建立的多离子束同时辐照模拟聚变中子辐照 致材料肿胀的等效实验方法,误差在30%以内;(3 )在10 ~ 50 dpa 及相应的H 、He含量条件下,利用上述理论与实验模拟方法,获
得2 ~ 3种国产先进结构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等效的辐照肿胀等性能 退化数据。
12. 聚变堆材料小尺寸样品力学性能标准化测试技术与评价 方法
研究内容: 针对聚变堆耐高温抗辐照候选材料研发与性能快 速评价的迫切需求,开展辐照材料小/微尺寸样品相关力学性能测 试技术研究,发展聚变堆中子辐照小样品的力学性能标准化测试 技术与评价方法; 开展微样品的系列载能离子辐照与力学性能测 试实验并结合数值模拟,建立微米及亚毫米尺寸微样品材料力学 性能(如辐照硬化/脆化) 的标准化实验与评价方法; 建立小/微 样品与标准样品之间力学性能的定量对应关系; 建立小/微样品力 学性能测试分析的技术规范。
考核指标:( 1 )获得系统的聚变堆候选结构材料的各项机械 性能随尺寸变化的系统实验数据及与标准试样的对应关系,并完 善现有的理论模型;(2 )建立2 ~ 3项反应堆中子辐照后小样品材 料力学性能的标准化测试技术,辐照剂量不低于3 dpa;(3 )建立 微样品的离子辐照与力学性能测试的标准化实验技术与方法,辐 照剂量不低于10 dpa,辐照损伤深度范围大于10微米;(4 )建立
聚变堆结构材料小/微样品力学性能的测试分析规范,形成2项以 上行业标准。
13. 液固复合构型第一壁部件研发
研究内容: 根据 CFETR 和未来聚变电站对第一壁部件服役 性能的要求,研制出可循环更新的钨基多孔毛细结构及基于 3D 打印的底板液态锂膜流偏滤器靶板部件,能经受长时高通量粒子 流的辐照考验; 研究强磁场环境下流动液态金属在新型偏滤器固 体部件表面的浸润和流体流动及传热行为; 研究强磁场、高密度 氢氦等离子体辐照下热屏蔽、再循环机制,并进行可控的台面实 验研究; 提出液态锂回路中氢同位素在线测量、回收与锂再循环 方案。
考核指标:( 1 )所研制的液态锂-钨基多孔毛细结构的复合偏 滤器靶板部件,可承受粒子通量密度不小于 1024m-2s-1 氢氦等离子 体流辐照实验验证,液态锂的稳定流动时间超过 1000 秒;(2 ) 完成聚变堆环境强磁场及热流密度参数环境下,固-液复合偏滤器 整体热流问题的理论建模; 阐明锂蒸汽云对热负荷和粒子的屏蔽 效应及机制,实现固体材料在高通量等离子体和高热负荷运行环 境下辐照损伤的有效屏蔽。
14. CFETR 偏滤器靶板实验件研制及长时间考核研究
研究内容: 针对未来聚变堆偏滤器靶板长时间、高热负荷、 高粒子通量的实际工况,研发针对 CFETR 条件下使用的第一壁 材料(纳米钨、合金钨)、ODS 铜热沉、高效热去除冷区通道集 一体的偏滤器靶板实验件,开展长时间、高热负荷、高粒子流通 量的综合测试研究,为未来 CFETR 偏滤器靶板部件制备提供可 选方案。
考核指标:( 1 )形成批量化材料制备工艺和方案: 其中第一 壁材料采用抗溅射先进钨基材料、热沉使用 ODS 铜、靶板使用 先进可靠高热负荷去除能力设计,材料形成批量化制备工艺和方 案。(2 )提供 2 个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合格样品: ①样品在 10MW/m2 热负荷条件下,表面温度不大于 1000OC;2000 次热循
环条件下,热传导性能退化不大于 3%。②样品在 1×1024/sm2 等 离子体粒子通量条件下,持续辐照24 小时,表面溅射小于 0.5mm, 偏滤器靶板表面不开裂,热负荷测试依然满足条件 2 测试指标。
15. 聚变 CICC 高温超导磁体关键技术发展及磁体研制
研究内容: 针对未来聚变堆中心螺管磁体(CS )运行工况, 研制高性能高温超导磁体所需的高性能长带材,参数达到国际先 进水平; 制备可用于未来聚变堆磁体所需的 CICC 导体; 研制高 温超导 CICC 磁体; 开展模拟未来 CS 运行波形条件下低温超导 实验,为未来聚变高温超导磁体的使用提供可行性方案,实现设 计、材料、导体、磁体、实验所有过程的全部国产化。
考核指标: ( 1 )高温超导带材: 单位宽度临界电流
Ic>1000A/@4.2K、10T(垂直场、4mm 宽带材),Ic > 700A/@4.2K、
15T(垂直场、4mm 宽带材); 单根带材长度 > 500m,整长度上 载流偏差< ±10%;(2 )CICC 导体: 分流温度大于 10K/@15T 、 15kA;(3 )CICC 磁体: 运行电流大于 15kA,储能大于 20kJ;(4 ) 磁体实验: 最大磁场变化率 2.5T/s,磁体运行温度: 4.5K。
16. CFETR 氦冷包层氚增殖比高精度评估与实验验证
研究内容: 针对 CFETR 氦冷包层氚增殖比的高精度设计需
求,开展氦冷包层氚增殖比工程影响因素分析,建立包层氚增殖 比的中子学检验方法与评价技术,提出包层氚增殖比中子学验证 评估规范。研制基于 CFETR 氦冷包层设计方案的、具有工程相 似性的缩比实验模块,利用D-T 中子源开展聚变中子产氚率实验, 给出铍材料前后的中子能谱,掌握高精度产氚率测量技术,获得 包层氚增殖比评价结果,为准确判断氚“自持”性能提供支持。
考核指标:( 1 )基于铍倍增剂的工程化包层缩比实验模块 1
套,模块体积缩比度≥1:50,其中固态增殖剂球床 Li-6 丰度≥ 90%、径向结构与包层设计方案的相似度>95%;(2 )提供中子能 谱分布与产氚率数据,产氚率测量不确定度<4.0%。
17. 磁约束聚变堆排放气氛氚测量与捕集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 针对磁约束聚变堆主机真空室壁处理及燃料加注 和氚工厂系统运行过程所产生大量氚污染气体的安全排放问题, 开展低浓度含氚氢同位素气氛、氮气氛、氩气氛及空气气氛等各 种环境流出气氛的在线氚测量、高效氚捕集回收工艺技术研发; 通过氢、氘并结合百居里级氚实验验证,综合平衡高可靠性、经 济性和效率的关系,优化概念设计; 研制催化剂、吸气剂等关键 材料及系列在线氚测量仪、循环风机、氚喷淋-洗脱柱等关键装备。 解决 5000m3/h 级大流量下高效、经济氚捕集的关键工程问题。
考核指标:( 1 )气源对象应至少包含氢同位素气氛、氮气氛、
氩气氛(含氧、水汽等杂质) 及空气气氛,单流程总氢同位素或 氚的去除率≥99.9%,排放尾气中氚浓度<100MBq/m3;(2 )系列 在线氚监测仪测量范围涵盖 10kBq/m3~100TBq/m3,1GBq/m3 附近氚 浓度的测量精度优于 10%,本底信号漂移量局限在数倍范围,高 浓氚测量后至本底恢复时间<10min;(3 )吸气柱中元素单质态氢 同位素的回收率>95%;(4 )氚测量仪、循环风机、氚喷淋-洗脱 柱等关键装备的国产化率不低于 90%。
18. 托卡马克粒子再循环物理过程若干关键问题研究
研究内容: 针对 ITER 国际托卡马克物理活动(ITPA )关注 的粒子再循环过程,特别是刮削层的粒子再循环问题,依托我国 EAST 和 HL-2A/M 托卡马克实验装置,通过实验、理论、数值模 拟,研究粒子再循环过程中若干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考核指标(完成下列目标之一):( 1 )在托卡马克刮削层粒子 再循环对低-高约束模式转换及边界湍流输运影响的物理实验或 理论研究方面获得重要进展;(2 )在托卡马克粒子再循环对脱靶 影响的实验或理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3 )研究出一种粒子 再循环过程诊断的新方法或新技术;(4 )研究出一种可控制刮削 层粒子再循环过程的新方法或新技术;(5 )建立刮削层粒子再循 环过程新模型并开发出相关的数值模拟程序。
19. 托卡马克离子回旋波加热/驱动若干关键问题研究
研究内容: 针对离子回旋频段射频波加热/驱动在托卡马克上 有效应用的关键物理和技术问题,开展波耦合、波在刮削层损失、
波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过程的理论、模拟、实验和技术研究。鼓 励开展天线-馈线(包括真空室内相关结构)新概念和新技术研究, 发展新的相关诊断,开展离子回旋加热/驱动模式的创新研究。
考核指标(完成下列目标之一):( 1 )提出新的离子回旋共振 加热相关的理论模型;(2 )建立离子回旋加热的新模型并开发出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值模拟程序;(3 )研发出新的离子回旋射频 天线、馈线设计技术;(4 )研发出可诊断离子回旋加热效果的新 测量技术;(5 )在离子回旋加热物理方面获得新的、有意义的实 验结果。
20. 第一壁材料表面杂质原位测量、去除与修复技术
研究内容: 针对磁约束聚变堆等离子体辐照第一壁材料表面 产生的结构损伤与氢同位素、氦等杂质渗透问题,开展壁材料表 面成分与形貌原位测量、驻留杂质原位去除以及结构损伤修复技 术研究,发展先进的等离子体在壁材料中输运动态观测实验技术。
考核指标(完成下列目标之一):( 1 )在强流氢氦等离子体辐 照第一壁材料产生渗透现象的动态观测技术方面有创新;(2 )研 究出一种远程、原位、近无损、定量检测第一壁表面氢的同位素 及氦、氩、氮等杂质元素方法;(3 )研究出一种第一壁表面形貌 的远程观测方法,能较好地分辨溅射蚀坑、夹杂及再沉积物等结 构缺陷;(4 )研究出一种在较低温度下原位、高效去除第一壁表 面氢同位素的方法;(5 )研究出一种第一壁材料表面坑洞原位修 复技术,修复区的热、力性能接近基材。
21. 新型/先进增殖剂材料探索研究
研究内容: 面向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 )工程设计需
求,开展性能优良、工艺先进、经济性能好的聚变堆包层先进/ 新型氚增殖用关键功能材料及工艺技术研究。开发先进/新型聚变 堆中子倍增剂材料及制备新工艺,性能接近或超过传统的铍金属
材料; 开发力学性能优异、释氚温度低、安全性能好的新型锂陶 瓷氚增殖剂材料。
考核指标(完成下列目标之一):( 1 )完成多种候选聚变中子 倍增剂材料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综合评价,提出替代铍的材料及研 制方案;(2 )研制出性能接近或超过纯铍的先进聚变中子倍增剂 材料样品,提供相关性能数据;(3 )提出先进的铍小球中子倍增 剂制备工艺流程;(4 )研制出高致密纳米复合型陶瓷氚增殖剂, 提供材料特性及释氚性能相关的实验数据;(5 )提出可批量化、 经济性良好的锂陶瓷氚增殖剂先进制备工艺。